
文/福安
在陇东黄土高原的褶皱深处,一位以笔为犁的耕耘者用六十载光阴,开凿出一条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通道。曹焕荣,这位从甘肃省正宁县走出的诗人与民俗学家,以其双重身份在文学创作与非遗保护领域构建起独特的文化坐标系——他既是黄土诗学的奠基者,用诗歌解码高原的文明基因;亦是民俗文化的守护者,以学术智慧激活非遗的当代生命力。这种双重实践的交织与互哺,使其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传承中极具标本意义与启示价值的个案,为我们思考如何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中坚守文化根脉、创新表达方式提供了深刻的范例。
展开剩余91%一、黄土诗学:地理基因的文学转译与农耕文明的现代吟唱
曹焕荣的诗歌创作,深深植根于黄土高原这片广袤而厚重的土地,是对其地理风貌、人文精神与历史记忆的深度凝视与诗性重构。他不仅是土地的歌者,更是文明的解读者,将脚下的黄土地转化为一个巨大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容器。
(一)自然意象的文明隐喻与声学诗学的构建
在曹焕荣的代表作《黄土魂》中,“老镢头挖出的黎明”这一震撼意象,将日常农具与时间的深邃、文明的诞生巧妙嫁接,使艰辛的开垦行为升华为庄严的文明创世仪式。这种将地理特征诗性化、哲学化的创作思维,在其《西行小记》组诗中达到巅峰:塬、梁、峁等原本冰冷的地质术语,被赋予了文化拓扑学的鲜活意义,高原的沟壑成为思想碰撞与裂变的地带,层层夯土化作承载历史信息的切片,盘旋的鹰隼则被塑造为审视文明兴衰的超然第三只眼。尤为独特的是,诗人通过方言韵律与地理特征的互文,构建起一种独特的“声学诗学”。深入研究显示,陇东方言中特有的“三拍子节奏”,竟与黄土塬地貌的起伏顿挫高度同构,这种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节奏,实则是农人耕作步伐在漫长岁月中内化为听觉习惯的声学投射。在《秦腔,秦腔》中,那高亢、激越、顿挫的唱腔,被诗人敏锐地解构为干旱环境对发声器官的生理塑造——空旷的黄土高原塬上信息传递需要强大穿透力,风沙的常年侵蚀则催生了保护性的顿挫唱腔,地理环境由此深刻内化为地域文化的基因密码。
(二)农耕文明的诗性重构与“文化褶皱”的隐喻体系
曹焕荣的“黄土系列”诗集,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与情感深度,开创了农耕美学的现代范式。《黄土恋》中“麦穗低垂的弧度/是大地写给天空的情书”,将作物的自然生长姿态转化为饱含深情的情感叙事;《黄土风》里“耧车摇醒的春雷/在墒沟里滚成金色的韵脚”,则把平凡的播种场景升华为充满创造性的音乐创作。这种转化并非简单的修辞比附,而是建立在诗人对农事细节精准捕捉和深刻体悟之上:播种时的虔诚祈愿、耕作时的全神贯注、收获时的感恩与喜悦,均被诗人细腻地转化为“人地契约”的仪式化展演,体现了农耕文明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敬畏的核心价值观。其长诗《桥山颂》更是突破了传统史诗的叙事框架,以黄帝文化为精神内核,通过时空交错的宏大叙事,构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华根脉文化图谱。桥山在诗人笔下,已不仅是地理上的自然景观,更被升华为照亮民族前行道路的文明灯塔——诗中每一道沟壑都留存着先祖拓荒的艰辛足迹,每一片塬峁都镌刻着文明演进的深刻密码。这种地理空间与文化记忆的深度融合与相互指涉,创造出了曹焕荣独特的“文化褶皱”隐喻体系,即每一寸土地的起伏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信息。
(三)苦难书写的文化转译与集体记忆的发掘
曹焕荣的创作不仅有对土地的赞美与爱恋,更有对历史苦难的深刻铭记与文化层面的升华转译。在其自传体散文《麦子的背影》中,他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刻骨铭心的饥饿体验,转化为解读黄土民俗深层心理机制的一把钥匙。他敏锐地发现,“面花祭”中用精细面粉塑造的五谷杂粮形象,实为灾荒年代集体焦虑的物化表达与精神慰藉;而“燎疳节”中熊熊燃烧的柴火与声情并茂的祈福歌谣,则是民众对灾荒记忆进行集体疗愈与温柔抚慰的文化实践。这种个体记忆与集体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印证,标志着诗人从“苦难亲历者”到“文脉守护者”的深刻身份转化。此外,诗人对陇东童谣的系统普查与研究更具文化人类学价值。在他搜集整理的127种童谣中,普遍隐藏的“三拍子节奏”,再次与黄土塬的地貌特征形成惊人的同构关系。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地理环境的节律已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内化为当地民众的文化基因,农人的耕作步伐与童谣的吟唱节奏,共享着源自土地的相同文化密码与生命韵律。
二、非遗守护:学术智慧与实践创新的双重奏
曹焕荣不仅以诗歌吟唱土地,更以学者的严谨与行动者的热忱,投身于陇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研究与活化传承。他是民俗文化的“活态记录者”、“积极实践者”与“国际传播者”,为非遗的当代存续与焕发新生贡献了卓越智慧。
(一)“活态记录法”的实践突破与民俗生态的整体观照
曹焕荣在民俗研究领域首创了极具特色的“活态记录法”,其主编的《庆阳香包绣制》、《正宁香包论》等著作,彻底突破了传统学术著作静态、孤立、标本式记录的局限。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蛇盘兔”等经典纹样所蕴含的生殖崇拜等文化寓意,更将这些纹样置于社火狂欢、婚丧嫁娶等真实生动的民俗场景中,通过还原其在具体仪式中的运行逻辑与文化功能,深刻揭示了黄土族群在严酷自然环境(如干旱)下的精神缓冲机制与生存智慧。这种“在场者”的参与式观察与“生态式”的整体记录方式,使民俗研究从冰冷的标本解剖转向了对文化生命有机体的动态观察与深度理解。在对香包纹样的深入研究中,他发现“五毒图案”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承载着驱邪禳灾古老巫术的生存智慧。通过将《山海经》中的相关记载与当代传承人的针法技艺革新进行对比研究,他成功构建起一条跨越数千年的文化传承链——每个细腻的针脚都是文化记忆的承载染色体,每一次对称的剪裁都是族群集体智慧的显影与再现。
(二)技术赋能的文化新生与“立体出版”模式的探索
面对非遗传承的困境,曹焕荣展现出非凡的创新意识与实践魄力,积极倡导并推动“庆阳香包产业化”项目,成功将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艺转化为具有市场活力与品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其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一种“立体出版”模式:在《正宁民间文学三集成》、《正宁木偶戏》等著作中,文字记录的曲谱旁巧妙附着二维码,读者扫描即可聆听老艺人沙哑而充满韵味的原生态吟唱;剪纸图谱则嵌入AR芯片,轻触屏幕便能观看传承人飞针走线、妙手生花的全过程。这种传统文本与现代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使文化保护从静态的博物馆陈列和书本记录,转向了可感知、可参与、可互动的活态传承。在皮影戏保护方面,他带领团队进行“文艺舞台剧虚构”与“民俗志书写”的深度互证与融合。巡演活动既是讲述皮影艺人命运沉浮的舞台艺术作品,也是一次深入的田野实践与数据采集——作品中对皮影制作工艺、唱腔流派的细腻描写,均根植于扎实的田野调查;而田野中发掘的艺人故事与技艺细节,又为虚构叙事注入了真实的灵魂与饱满的情感。
(三)国际传播的文化桥梁与学术对话的价值构建
曹焕荣的学术实践与文化传播始终具有鲜明的国际视野与开放胸怀。早在1986年,他便积极邀请中央美院教授靳之林到正宁进行学术考察,此举堪称开启庆阳香包走向世界的序幕。靳之林教授“正宁是民间艺术富矿”的精准判断,与曹焕荣“活着的原生态文化”的学术推广理念形成强大合力,最终共同促成了“庆阳香包甲天下”的文化现象。2002年香包节期间,两位学者再度共同考察黄帝冢,完成了一次意义深远的文化寻根与学术对话。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正宁香包多次参加全国旅游产品、轻工产品交易会并屡获殊荣,相关研究成果与介绍文章亦在《瞭望》杂志、《人民日报》海外版等重要报刊发表,极大提升了正宁香包、刺绣、剪纸等民间工艺美术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使其畅销海内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8月23日,在当时正宁尚未完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正是由于他的开拓精神与不懈努力,成功吸引来了法国法中友协执行局委员、艺术委员会主席让·皮埃尔·吉莱姆一行三人前来正宁县考察订货,这是正宁迎来的首批外国友人,意义非凡。在国际学术场合,曹焕荣亦积极发声,通过韩国江陵国际观光民俗祭等重要平台,系统阐释黄土文化的普世价值与现代意义。其发表的《活着的中国正宁原生态文化》、《庆阳是中华本源文化的源头》等论文,引发了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成功将陇东民俗研究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宏大视野。这种国际传播并非简单的文化展示或元素搬运,而是通过深度的学术对话与价值阐释,构建起文化认同的当代叙事,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理解与尊重。
三、双重实践的文化启示:范式创新、文化认同与时代价值
曹焕荣在文学创作与非遗传承领域的双重深耕与卓越成就,不仅丰富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宝库,更以其独特的实践路径,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学科交叉与融合、以及如何构建文化认同等重大议题的深刻启示。
(一)打破学科壁垒的范式创新:文学人类学的本土实践
曹焕荣的最大贡献之一,在于他以其独特的实践,模糊了文学创作与民俗研究的传统界限,开创了一种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学人类学”新范式。其诗歌创作与民俗研究并非相互割裂的两条平行线,而是形成了深刻的双向互文与滋养:诗歌为民俗研究提供了情感表达的鲜活维度与审美体验的独特视角,使其不至于沦为枯燥的考据;民俗研究则为诗歌创作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纵深,使其避免了空泛的抒情。这种跨学科的实践智慧,在其诗集《黄土恋》、《守望》、《诗心情缘》、《古风新韵》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皮影戏的影卷唱词被巧妙转化为现代诗的节奏与意象,剪纸纹样在数字媒体的呈现中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从而真正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二)对抗文化断裂的战略:“三复原则”与“慢美学”的坚守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与现代化进程加速的语境下,文化的断裂与失忆成为普遍的时代焦虑。曹焕荣的文化实践,以其对传统的深刻体认与坚定守护,构成了一套对抗文化失忆、增强文化自信的“免疫方案”。他提出的“三复原则”——复勘田野(强调实地调查的重要性)、复诵古语(重视语言文化的传承)、复活手艺(推动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清晰路径。他所构建的“慢美学”体系——以古灯微光象征对传统的执着坚守,以老杏树虬枝代表文化历经沧桑的坚韧生命力——更是以其“慢节奏”、“重情感”、“厚底蕴”的美学特质,对抗着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记忆碎片化与精神“休克”,提醒我们在快速发展中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三)文化认同的地理坐标构建:垂直空间的拓扑结构与文明母体的塑造
曹焕荣以其深厚的乡土情怀与文化自觉,巧妙地以垂直空间为维度,为我们构建了黄土文化独特的拓扑结构:地下窑洞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承载着“阴阳相生”的古老哲学观与生活智慧;地面上的农事活动,如播种、耕耘、收获,则生动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地契约”的动态关系与伦理责任;而天际的星月,则构成了超越性的精神坐标与宇宙关怀。这种独特的空间诗学,成功地使黄土高原从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升华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与文明母体。它雄辩地证明:真正的文化认同,并非抽象的概念建构,而是必须深深扎根于特定的地理基因、历史记忆与生活实践之中,才能获得不竭的生命力与强大的凝聚力。
黄土地的文化新芽与时代回响
当曹焕荣在正宁县文化馆的红砖院落里继续他的书写与研究时,其笔尖流淌的已不仅仅是墨水,更是一条绵延不绝的文明长河的支流。这位黄土地的忠实儿子用六十年的执着实践向我们证明:文化传承不是简单地制造标本、封存过去,而是要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完成创造性的表达与适应性的生长。在消费主义盛行、浮躁之风日长的当下,这种扎根大地、沉静耕耘的书写与坚守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创新永远需要深扎传统的根系,真正的文学力量始终来自对土地、对人民、对时代的深情凝视与深刻思考。
从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到国际学术论坛的高谈阔论,从饱含深情的农耕诗篇到活态传承的非遗实践,曹焕荣以其个体的力量,构建了一个独特而完整的文化传承体系。这不仅是他个人的精神史诗,更是一个时代文化坚守与创新的缩影,为中华文明基因库的当代激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范本。这种既深深扎根地域文化土壤,又能超越地域局限、与世界对话的实践,恰似其笔下顽强生长的糜子——经过岁月的沉淀与风雨的洗礼正规长沙配资平台,总能在新的土壤里,汲取养分,焕发生机,长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气质的文化新芽。曹焕荣的故事,是一个人的传奇,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生命力的生动见证,激励着我们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发布于:甘肃省融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